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绿色突围
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绿色突围
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绿色突围中新网兰州6月11日电 (乔洁)6月初的(de)甘肃省庆阳市环县,不复曾经俗语里描绘的“山是和尚头,地无三尺平,风吹黄土走,缺水如缺油(quēyóu)”景象,绿意遍野(biànyě)、满目苍翠。
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、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。作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(zhòngyào)的(de)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区,环县亦是(shì)阻止毛乌素沙地进一步南侵的关键生态屏障。由于气候干旱、降水稀少,加之(jiāzhī)风蚀沙化现象严重,当地九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,沙区(shāqū)面积高达五千多平方公里,荒漠化土地面积也达到两千多平方公里。
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镇夏日风景。(资料图)环县融媒体(méitǐ)中心供图
致力于“生态涵养固本”的发展道路,环县借助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(gōngchéng)等重大生态项目,以小流域为单位,综合治理山水(shānshuǐ)田林(tiánlín)路,通过沟坡梁峁塬的全面整治,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。
按照“一区一屏一样板”生态建设定位,当地克服气候干旱、地形破碎等困难,先后确立(quèlì)“南保水土、北治风沙,全县经济林”“造林种草(zhǒngcǎo)、修田筑坝(zhùbà)、固沟保塬、控沙治掌”等生态治理思路,以每年造林绿化15万亩的(de)速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5年来累计(lěijì)投入生态治理资金5.5亿元。
“通过一系列措施,在(zài)县北部建起沙障,织就‘黄金甲’锁沙(suǒshā)固水,让森林、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增强。”环县甜水镇(zhèn)副镇长李建辉近日接受采访说(shuō),作为环县北大门,甜水镇在阻断毛乌素沙地南移上肩负重要责任。通过全面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(líncǎoshā)产业体系,甜水镇风沙危害得到全面有效遏制。
截至目前,该县已累计完成坡耕地(pōgēngdì)和严重沙化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76.8万亩,草原植被(zhíbèi)覆盖率(fùgàilǜ)从65%提升至71%,成功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转变。
同时,环县还治理了(le)4234.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域,水土保持率从(cóng)32.9%提升至50.9%,基本达到了“水不下山、泥不出沟(gōu)”的治理目标。
图为环县甜水镇樊沟泉林场补植现场。(资料(zīliào)图)环县融(róng)媒体中心供图
立足干旱少雨的县情实际,环县把以水定绿作为科学治沙的关键和基础,大力发展节水林草产业,选育推广沙棘、柠条(níngtiáo)等耐干旱、耐贫瘠、抗风沙的乡土树种(zhǒng)草种;提炼出了(le)阔叶树种“低温(dīwēn)窖藏、截干栽植、泥浆蘸根、覆膜保墒”,针叶树种“渗透底水、容器植苗”等全流程组合式抗旱造林技术,总结出了阴坡稀疏乔木(qiáomù)+灌木、阳坡灌木、沟道旱柳+柽柳疏阻、沟头(gōutóu)柽柳+河北杨阻疏等科学营林模式,苗木成活率提高了10%以上(yǐshàng)。
同时(tóngshí),该县坚持山水林田草统一规划,治理区内(qūnèi)淤地坝、坡改梯、造林种草和小型水保工程等措施一体布设,形成了“林草盖(líncǎogài)顶、梯田缠腰、沟道筑坝”的综合治理格局。建成淤地坝327座、每年实施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10万亩以上、人工(réngōng)种草80万亩以上,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1平方公里。
防沙治(zhì)沙“三分治、七(qī)分管”。环县把林草资源管护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,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。以林长(línzhǎng)制为统领,健全“林长+护林员+施工(shīgōng)企业”协同工作机制,设立县、乡、村三级林长776人,实行“季月旬周”联动巡护。
在全县范围内选聘专职林草(líncǎo)管护员70名,生态护林员1744人,明确管护面积957万亩(wànmǔ),实行企业主责、属地配合,跟进开展补植补造,严防羊畜践踏等损害,切实提高造林(zàolín)成活率。
环县(huánxiàn)生态建设成效显著。(资料图)环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生态向(xiàng)好催生绿色产业
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(shēngtàijiànshè),环县先后实施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、退耕还林(tuìgēngháilín)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、蚂蚁森林等重点项目(zhòngdiǎnxiàngmù)8个,建成5万亩以上造林示范带3个、万亩以上造林示范区9个。
采取县乡筹资、群众(qúnzhòng)投劳等方式,当地创建“一村万树”达标村83个,行道树栽植补植2700多公里,营造公路沿线生态“微景观”,实现了乡村道路绿化全覆盖(fùgài);实施沙地植被恢复模式试验(shìyàn)示范等10多个沙地生态修复项目,栽植防风固沙林(fángfēnggùshālín)、修复退化草地各30余万亩,在县北部构筑起了150多公里的防沙治沙带,有效遏制了毛乌素(máowūsù)沙地南侵(nánqīn)。
“优选耐寒耐旱、抗风沙(fēngshā)、固土保水能力强,适生(shìshēng)的油松(yóusōng)、云杉、苜蓿等生态、经济树种以及草种进行栽种,不仅能有效(yǒuxiào)防风固沙,还能为当地人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。”环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沈吉祥说,生态环境向好催生出(cuīshēngchū)的一系列绿色产业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。
如今的(de)环县,不再是漫天黄沙的“不毛之地”,而是水碧山青的生态宜居(yíjū)之所。未来,环县将推进“三北”六期工程237万亩,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。(完(wán))
中新网兰州6月11日电 (乔洁)6月初的(de)甘肃省庆阳市环县,不复曾经俗语里描绘的“山是和尚头,地无三尺平,风吹黄土走,缺水如缺油(quēyóu)”景象,绿意遍野(biànyě)、满目苍翠。
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、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。作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(zhòngyào)的(de)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区,环县亦是(shì)阻止毛乌素沙地进一步南侵的关键生态屏障。由于气候干旱、降水稀少,加之(jiāzhī)风蚀沙化现象严重,当地九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,沙区(shāqū)面积高达五千多平方公里,荒漠化土地面积也达到两千多平方公里。
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镇夏日风景。(资料图)环县融媒体(méitǐ)中心供图
致力于“生态涵养固本”的发展道路,环县借助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(gōngchéng)等重大生态项目,以小流域为单位,综合治理山水(shānshuǐ)田林(tiánlín)路,通过沟坡梁峁塬的全面整治,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。
按照“一区一屏一样板”生态建设定位,当地克服气候干旱、地形破碎等困难,先后确立(quèlì)“南保水土、北治风沙,全县经济林”“造林种草(zhǒngcǎo)、修田筑坝(zhùbà)、固沟保塬、控沙治掌”等生态治理思路,以每年造林绿化15万亩的(de)速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5年来累计(lěijì)投入生态治理资金5.5亿元。
“通过一系列措施,在(zài)县北部建起沙障,织就‘黄金甲’锁沙(suǒshā)固水,让森林、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增强。”环县甜水镇(zhèn)副镇长李建辉近日接受采访说(shuō),作为环县北大门,甜水镇在阻断毛乌素沙地南移上肩负重要责任。通过全面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(líncǎoshā)产业体系,甜水镇风沙危害得到全面有效遏制。
截至目前,该县已累计完成坡耕地(pōgēngdì)和严重沙化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76.8万亩,草原植被(zhíbèi)覆盖率(fùgàilǜ)从65%提升至71%,成功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转变。
同时,环县还治理了(le)4234.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域,水土保持率从(cóng)32.9%提升至50.9%,基本达到了“水不下山、泥不出沟(gōu)”的治理目标。
图为环县甜水镇樊沟泉林场补植现场。(资料(zīliào)图)环县融(róng)媒体中心供图
立足干旱少雨的县情实际,环县把以水定绿作为科学治沙的关键和基础,大力发展节水林草产业,选育推广沙棘、柠条(níngtiáo)等耐干旱、耐贫瘠、抗风沙的乡土树种(zhǒng)草种;提炼出了(le)阔叶树种“低温(dīwēn)窖藏、截干栽植、泥浆蘸根、覆膜保墒”,针叶树种“渗透底水、容器植苗”等全流程组合式抗旱造林技术,总结出了阴坡稀疏乔木(qiáomù)+灌木、阳坡灌木、沟道旱柳+柽柳疏阻、沟头(gōutóu)柽柳+河北杨阻疏等科学营林模式,苗木成活率提高了10%以上(yǐshàng)。
同时(tóngshí),该县坚持山水林田草统一规划,治理区内(qūnèi)淤地坝、坡改梯、造林种草和小型水保工程等措施一体布设,形成了“林草盖(líncǎogài)顶、梯田缠腰、沟道筑坝”的综合治理格局。建成淤地坝327座、每年实施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10万亩以上、人工(réngōng)种草80万亩以上,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1平方公里。
防沙治(zhì)沙“三分治、七(qī)分管”。环县把林草资源管护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,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。以林长(línzhǎng)制为统领,健全“林长+护林员+施工(shīgōng)企业”协同工作机制,设立县、乡、村三级林长776人,实行“季月旬周”联动巡护。
在全县范围内选聘专职林草(líncǎo)管护员70名,生态护林员1744人,明确管护面积957万亩(wànmǔ),实行企业主责、属地配合,跟进开展补植补造,严防羊畜践踏等损害,切实提高造林(zàolín)成活率。
环县(huánxiàn)生态建设成效显著。(资料图)环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生态向(xiàng)好催生绿色产业
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(shēngtàijiànshè),环县先后实施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、退耕还林(tuìgēngháilín)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、蚂蚁森林等重点项目(zhòngdiǎnxiàngmù)8个,建成5万亩以上造林示范带3个、万亩以上造林示范区9个。
采取县乡筹资、群众(qúnzhòng)投劳等方式,当地创建“一村万树”达标村83个,行道树栽植补植2700多公里,营造公路沿线生态“微景观”,实现了乡村道路绿化全覆盖(fùgài);实施沙地植被恢复模式试验(shìyàn)示范等10多个沙地生态修复项目,栽植防风固沙林(fángfēnggùshālín)、修复退化草地各30余万亩,在县北部构筑起了150多公里的防沙治沙带,有效遏制了毛乌素(máowūsù)沙地南侵(nánqīn)。
“优选耐寒耐旱、抗风沙(fēngshā)、固土保水能力强,适生(shìshēng)的油松(yóusōng)、云杉、苜蓿等生态、经济树种以及草种进行栽种,不仅能有效(yǒuxiào)防风固沙,还能为当地人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。”环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沈吉祥说,生态环境向好催生出(cuīshēngchū)的一系列绿色产业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。
如今的(de)环县,不再是漫天黄沙的“不毛之地”,而是水碧山青的生态宜居(yíjū)之所。未来,环县将推进“三北”六期工程237万亩,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。(完(wán)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